细说三江新添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1项,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
图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截图
其中,三江县的传统技艺【三江茶制作技艺】,民俗【三江吃刨汤习俗、侗族婚俗、侗族行歌坐夜】4个项目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如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文化观念等。柳州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长期传承下来的。
今天,让我们细说三江新添的4个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吧!
01 三江茶制作技艺
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九万大山穹褶带和龙脉褶断带,山茶科植物繁茂,历史上茶叶、油茶树等山茶科植物都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目前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茶叶的“早春”优势全国闻名。
采摘鲜叶。摄影:石峰
三江茶制作技艺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一种历史悠久的茶叶加工技艺。采摘的鲜叶有老嫩之分,嫩叶制作红茶、绿茶,较成熟的芽叶加工成煮制打油茶的黑茶类,外形分散茶和圆饼形两种,历史名茶有高露茶、加雷茶、牙己茶等。
摊凉(左)炒制(右)。摄影:石峰
将烘焙好的茶叶在簸箕内反复揉捻,使茶叶增加黏性(左)、将揉捻好的茶叶均匀放在锅头里烘焙,充分把茶叶里面的水分烘干,炒制茶叶软化,把茶叶的香气提炼出来(右)。摄影:石峰
三江茶传统制作技艺加工好的成品茶(圆饼形紧压茶)。摄影:石峰
三江茶制作技艺目前广泛分布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各村镇,制作技艺大体相同却也有一定差异。
02 三江吃刨汤习俗
三江吃刨汤习俗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侗、苗、瑶、壮、汉等各族人民集体劳动、互帮互助、共庆丰收、共话友谊的一种集体民俗活动,通常在年关杀猪、遇红白喜事,或村寨节日庆典时都会举办。
三江吃刨汤习俗之祭祀 组图摄影:梁爽
三江吃刨汤习俗之集体吃刨汤前款师讲款 摄影:刘骏
此习俗在广西以三江侗族自治县最为典型,它广泛存在三江侗族自治县15个乡镇村寨,以林溪镇、八江镇、独峒镇、良口乡等侗族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最为典型。
三江吃刨汤习俗之妇女们围坐吃刨汤。摄影:刘骏
三江吃刨汤习俗以集体传承为主,三江人民均是实践、传承人,它体现了农耕社会自给自足、互帮互助的特点,是一种参与面广、互助性强、综合性强的民俗活动。今天,在文旅融合中,吃刨汤已成为当地展示民风民情的重要内容。
03 侗族婚俗
侗族婚俗是侗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独特民俗。包括择配、说合、订婚、迎娶、新娘回门六个基本内容,充分体现了侗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行歌坐夜是侗族婚俗中的择配方式之一。摄影:杨晓丹
新娘打油茶招待家人。摄影:石峰(左)新娘挑水。摄影:梁爽(右)
新郎家准备礼物送到新娘家。摄影:吴练勋(左)、梁爽(右)
侗族婚俗盛行于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聚居区,其中以林溪镇、独峒镇、八江镇、梅林乡、洋溪乡、良口乡为典型代表,其他几个乡镇也有分布。
摄影:吴练勋
侗族婚俗通过群体传承,人们在仪式中,通过长辈的口传身授,世代相承,每一个人都是当然的传承人。
04 侗族行歌坐夜
行歌坐夜(俗称“坐妹”或“行歌坐月”),侗语叫“了令( yamv)或“了翁”( ),是侗族青年男女一种古老的交往活动和恋爱方式。
侗族行歌坐夜的活动场所都在室内,即在勒勉(姑娘)们家中的堂屋或火塘边,坐夜的对象是异宗族的勒汉(小伙)和勒勉,同宗族或同楼团的青年男女禁止相互间行歌坐夜。主要有走寨、“喊门”对歌、“歌堂”对歌、煮宵夜等基本内容。
勒汉在夜晚走寨。摄影:梁爽
勒勉在火塘边纺纱,等待勒汉来行歌坐夜。摄影:梁爽
勒汉弹唱琵琶歌喊门。摄影:梁爽
“歌堂”对歌。摄影:梁爽
勒汉勒勉一起喝油茶。摄影:梁爽
侗族行歌坐夜是群体性生活民俗,主要分布在林溪、八江、独峒、同乐、良口、老堡、洋溪、富禄、梅林等乡镇的侗族村寨。
最后,附上《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供大家查阅:
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
图源:广西文化和旅游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非遗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